看看那些载入史册的名人们,哪个不是“有想法”的。牛顿被苹果给砸了,他内心的OS肯定不能是“哦,苹果掉了”,起码也得是“咦,苹果为啥往下掉?”

简单来说,这个是视角的问题,也是想法创新的问题。从个人延伸到一家公司,或者说延伸到一款产品,都需要“有点子”。对于如何更成功的销售一款车,车企们也是进行了一场场头脑风暴。
降价、送礼包、再降价……在诸多汽车促销方阵中,如何运用高超的手段吸引眼球、让消费者关注自己的汽车品牌,是每个汽车人都在思考的问题。遇上车市淡季,车企的销量均不尽人意,而价格战等招数也已用“老”,效果不佳,怎么办?不少品牌在此时选择了回避车市的“正面战场”,而是采用跨界营销,携手其他媒介等手段来提升自身的美誉度,从而为日后车型走量打下基础。

跨界营销是当下市场中最受追捧的营销模式。跨界营销将两个或者几个互不相干的品牌、文化、产品、元素渗透并融合在一起,增强了各方品牌的立体感与纵深感。可以建立起跨界合作的品牌一定是在相同的产品理念上有着互补的用户体验。
于是,你在汽车界就会发现,一直是物理出身的“实干家”汽车,也开始与时尚界、电影节、快消品大搞互补,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提升自己的销量。说起来,跨界营销在汽车圈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奔驰与各大时装周的你侬我侬,奥迪在高尔夫球场的挥杆洒汗,沃尔沃与帆船的迎风破浪……当然还有音乐会、足球、真人秀等等,各大品牌纷纷在跨界营销上加码,以图能在品牌传播上更胜一筹。
不过,细究之下就会发现,各大豪华品牌的跨界营销都是找的“第三者”,试图让两个截然不同领域能够擦出爱的火花,而且都走高大上路数,不太接地气,一般消费者很难企及。彼此之间并不熟悉,存在着多重不确定因素,既然携手闯江湖,性格搭不搭,彼此之间了解多少,磨合得怎么样,都会直接影响跨界营销的最终结果。

那么问题来了,跨界合作究竟找谁?首先当然是要找名气大的,这样双方才能1+1>2。其次不管车企策划了怎样的跨界营销,都必须首先弄清楚成功的品牌跨界营销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是目标消费者具有共性,如果两个进行跨界营销的行业在开展跨界营销的时候没有共同的消费者资源,很难发生化学反应;第二,品牌追求相一致,品牌有个重要的内涵就是角色感,而这个角色感就是品牌的消费群体对文化、利益等方面的追求。如果两个行业没有一致的品牌追求,在进行跨界营销时就一定不会跨界成功。
深入探究消费者需求的车商深知,想要获得市场的认可,不仅要应用创新的营销模式,还必须以卓越的产品力作为支撑,这样才能让品牌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另外说起来,汽车是有“灵魂”的机器,每款车型都有自身的外形和气质,为它寻找代言人和寻找恋人一样需要小心谨慎,除了实打实的经济利益,对品牌的塑造和影响也经不得一点马虎。汽车代言人的外形、气质、风度、内涵以及公众形象,是否与自家车型所匹配,这些都是汽车厂商需要考虑的重点。
除了在媒体上呈现的“硬性广告”,将产品植入电影之中也成为一种趋势,现在的电影如果没十几个广告植入,都不好意思上映,显得你关注度不够似的。对于汽车植入电影来说,其实非常容易操作,毕竟汽车这种产品太常用了,只要不是什么远古世纪的片子,只要是在汽车发明之后年代的电影,厂商都可以投入。至于效果,那些有明星代言的汽车广告以及植入电影的汽车当然会让人印象格外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