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短短一年的时间,Uber已经在中国变得相当火爆,在市场营销方面,Uber做得非常出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

Uber的营销方式非常特别,也非常新颖。它们在西湖推出了“打船”;在后海可以一键叫到人力三轮;找工作的学生可以用Uber“一键叫高管”;在上海甚至可以直接“打飞的”,直接由赵又廷驾驶;春节期间可以叫来舞狮表演; 一不留神儿还能叫到开着特斯拉的佟大为,或是微博以辛辣点评著称的时尚博主带你看秀;在天津地区,Uber一下,相声师傅马上就到。这些活动为Uber赚满了眼球。
中国是一个市场大国,面临的竞争压力也非常大。但这家在人们印象中本该如PayPal、eBay一样水土不服的外国企业,却在短短一年多时间里,摸到了中国市场的脉搏。 2010年,Uber第一辆车上路,它一开始就是一个有成熟盈利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像以往所有“Copy to China”的故事一样,Uber的模式迅速被盯上了,很快国内就出现了类似的滴滴快的、易到等等一众创业公司。近期又出现了一波主打“拼车”概念的公司。 但是,跟过去那些故事不一样的是,Uber并没有因为“水土不服”而在中国败下阵来。相反,在滴滴、快的们终于扛不住“补贴烧钱”而合并之后,Uber开始大力补贴了,并且成效非常显著。
Uber的飞速发展也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就目前的势头来看,Uber在中国野蛮生长的速度已经让背靠阿里腾讯两大巨头的滴滴快的公司感到了压力。他们紧急推出了狙击Uber的产品,但看起来还是难以阻挡这个美国公司的扩张。 比起在国内的各种竞争,Uber面临的“最难啃”的大概还是政府方面。“我们跟不同的政府部门都在接触。”Uber上海地区经理王晓峰说,Uber跟很多城市的相关部门有过闭门会议、交流会议,和不同类型的部门也有过沟通。另外,每个城市的汽车租赁行业其实情况也各不相同。 今天,尽管困难重重,Uber已经挺进了全球3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作为一家创业公司。它在全球每个月创造着超过5万个就业机会,一年60万,未来还可能更多。移动互联的力量强大迷人又令人迷惑,而社会终究会朝前走着。
Uber用创意的营销方式给消费者带来了非凡的体验,也正是凭借着积极的市场营销创造者一个个喜人的成绩,未来,Uber将会把竞争压力当做动力,不断升级服务,以取得更长足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