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易logo

购物车0

您购物车暂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章分类
浏览历史

借贷宝,微商的回光返照

 借贷宝的刷屏,不过是微商的回光返照

  此番借贷宝刷屏奇观,既是病毒营销的旧瓶装新酒,也是对人性贪婪的洞悉,更是微商式微的一次回光返照。

  从8月8日开始,微信迎来新一轮疯狂刷屏,以至于即使屏蔽朋友圈也无法过一个安静的周末。那些几个月都说不上半句话的微信好友,用群发的方式抛出了一个诱人的消息:来注册一个叫“借贷宝”的App吧。

  除了信息骚扰让一般用户产生的私下抱怨,更多质疑之声开始在网上泛起。活动中提及的奖励能够兑现吗?产品本身是否可靠?注册需要填写包括银行卡密码在内的个人信息,会不会带来隐私安全?这些都是被质疑的焦点。

  导致疯传和质疑的根源是相同的,那就是借贷宝具有诱惑性的注册奖励制度——你下载注册绑定银行卡即可获得20元现金奖励,再邀请A完成绑定,你和A都可以获得20元;如果A再邀请B来绑定,你还可获得10元。

  推广手法并不新鲜

  借贷宝撒钱式的推广手法并非毫无先例。去年曾红极一时的百度钱包所用推广手法,正是绑定即可获得现金。说到这,不得不提的还有PayPal——互联网支付鼻祖。

  PayPal创始人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提到他们创立初期的一个小插曲:在许多推广手段收效甚微的情况下,他们“通过直接付钱给注册用户,再让利给用户,使其邀请小伙伴注册”,最终实现了每天7%的用户增长,这意味着每10天他们的用户规模就能翻番。

  结果大家都知道了,PayPal成为最知名的互联网支付工具。

  以额外奖励作为诱饵,利用忠实用户急于达成目标的心理,驱使他们成为自家的代言人,“安利”朋友成为新用户,在网络游戏中早已成为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推广手段。

  其有效性来源于用户自发的二次传播。在传统的推销中,推销员说服一个陌生人成为自己的客户,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寻找潜在用户和建立信任上面。但在互联网的奖励推广模式中,用户本身成为产品的推销员,他们的既有人脉自然而然变成推销对象,甚至为了提高成功率,他们还会主动去完成筛选和说服的工作。

  其实,本质上还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病毒营销”。

  源于对人性贪婪的洞悉

  在一则借贷宝的推广文案中,借贷宝给用户算了一笔“简单的账”:

  如果一个月你直接推荐100人,每个20元就是2000元,但裂变远不止这点:如果你能指导协助他们每个人也发展100个注册会员,你的下线就有1万人,下线每个奖励是10元,你的下线就能拿10万,你自己也能拿到10万,所以,你当月轻轻松松就可以收入10.2万!

  所以最具诱惑力的不是那20块的盒饭钱,而是那笔“简单的账”之下的丰厚回报。其逻辑简单粗暴,谁还没有100个好友呢?层层传播之下,小赚一把看起来唾手可得。即使没有10万,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这正是从PayPal以降奖励诱导推广手段屡试不爽的原因。不过,跟PayPal当年砸钱推广相比,借贷宝此次面临的环境已大不相同——因为微信出现了。要知道PayPal当初全部是通过电子邮件来推广和实现其他业务的,而微信作为当下最活跃的熟人社交平台,传播的便利性与伊妹儿时代不可同日而语。

  在社交媒体上,具有传染性的病毒内容得以以极快的速度发酵传播。而借贷宝之所以引起这样强的病毒传播,正是源于其对人性贪婪的洞悉。

  无法忽视的微商势力

  据WeMedia联合创始人方雨透露,在整个推广活动开始之前,借贷宝已经签约授权了很多微商团队做推广,其中包括CBB、女王城堡等。

  经过过去两年舆论对微商的各种深度剖析,一般人对微商早已不再像当初那样容易被营销,单纯依靠刷屏、晒图以及发展下线来出货的微商模式也已式微。据知情人士透露,许多微商大团队在近期面临巨大压力,核心成员出走、解散时有发生,小白们更是人心惶惶。

  微商在既有模式几乎穷途末路之际,突然发现了借贷宝。和卖面膜相比,借贷宝的推广似曾相识又非常不同。这次推广不需要成本投入,不用担心压货、投诉,只要按照自己过去熟悉的套路——建群、刷屏、洗脑——即可大把赚钱。

  虽然手里积压的货还没出完,虽然从追梦变成了倒贴,但机会就在眼前,而且看起来并没什么风险,为什么不再试一下呢?在成千上万抱有相同想法的微商加入之后,人人争相建群,人人争相刷屏,不知不觉间借贷宝已经人尽皆知。

  以造梦开始,以发展下线为核心,以营销结束,借贷宝的推广完全是微商出货的套路。

  手段有争议,但或是新常态

  20亿推广资金的噱头,又有900亿市值上市公司的信用背书,对社交网络的娴熟运用,对人性贪婪的洞悉,急于东山再起的颓势微商,多种因素的叠加成就了微信上新一轮的刷屏奇观。

  PayPal与百度钱包作为采用类似营销手段的两个产品,结果却是天差地别,PayPal依旧基业长青,而百度钱包则已几乎被人遗忘。决定产品本身命运的最终还是产品本身,但就像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强调的,“顾客不会自动上门”,营销是所有产品的必修课。

  传播媒介的变化常常会带来营销手段的变革,如果紧追时代的脚步,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向营销人展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新世界——一些在传统眼光下看来令人难以置信的可能性。然而这或许是我们在社交媒体时代不得不面对的新常态。

  没人知道借贷宝究竟命运如何,但这场轰动一时的营销战役,还有很多地方值得研究。

合作站点: 传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