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易logo

购物车0

您购物车暂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章分类
浏览历史

谁葬送了新媒体运营者的前程?

   朋友圈被“玩心达人陈老师:陈匿”的《新媒体运营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全文后附)刷了屏,我看了,并且转了。

  实话说,不喜欢有情绪的写作,用俗话说就是“没有营养的文章”,从本质上,我认为文章半对半错,为了让大家理解,我对文章进行了缩写,内容如下:

  一、微信和微博的诞生,解决了混日子毕业生和IT民工的就业问题,IT互联网是泡沫经济,一群没有能力的孩子在做新媒体,还觉得自己很牛。

  二、新媒体没有定论,只有意淫。

  三、新媒体工作内容:1.负责微信公众号的拉粉,定期发布公司或产品相关新闻动态、用户感兴趣广播和消息;2.负责及时回复用户在社交媒体上的提问,跟进问题,记录有效建议;3.负责策划并执行微信微博活动;4.负责定期梳理汇报新媒体维护情况,深入挖掘、研究微博微信营销策略,提出优化建议。看似牛逼。

  四、工作内容单调,每天都机械工作;

  五、三年过去了,跳槽四家公司,没有职业的进步;

  六、新媒体是短暂的,新媒体人瞧不起创业者;

  七、现在的新媒体人基本都很蠢,做的工作都没意义;

  八、新媒体是骗人的,但却不是最轻易骗人的玩意儿……

  你可以表达观点,但不要埋雷

  我特别害怕这样的文章,除了对情绪写作的鄙视外,这样的文章很容易让人进入误区:

  一部分新媒体岗位的人,认为作者说出了自己的感受而转发,更加厌恶工作;另一部分人则会被引导成“新媒体就是虚头巴脑不可靠、不可信、不可用“而拒绝新媒体职业或瞧不起新媒体从业者;

  这里先说一个概念:“锚定效应”。这个词是心理学名词,指的是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在传播学研究生板块的传播经济学和传媒心理学用得比较多。

  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对你说“不要想那只猴子”时,你脑海里一定会想到猴子。而用于商业的定价系统就是:“9.99”就是比10元便宜。

  在美国作家威廉·庞德斯通写得很好、中文翻译很烂的《无价》之书里,有对“锚定效应”的充分解读,他里面也提到几个例子“为什么一双800元的鞋子旁边要摆一双1200元的鞋子?”;“可口可乐为什么要换包装”;“是什么决定了婚姻官司的赔偿”等等……

  所以,作为有道德的作者,最不应该的就是用情绪去设定一个过于私人的观点,在《新媒体运营葬送了多少人的前程》的文章中,一上来就认定新媒体成为无能力毕业生的饭碗,就太主观了,这种手法,我们称之为“埋雷”。

  “埋雷”在传播学里很轻易操作,埋雷也被称为“攻心之术”的第一招,所以我们一般在写文章和做论点时特别忌讳,毕竟有时,我们写作就会像医生去看病,当你说出“据统计,87%的人过不了这一关”就是埋雷,病人瞬间精神崩溃,就算你后面补充一句“当然那是18世纪的数据”,病人也不会乐观起来,这就是埋雷。

  工作归根到底:是为自己而做

  在纸媒的时代里,你很难想像一个从事地产工作近十年后还会亲自写软文的总监。现在很多小朋友都特别怕写软文,而我喜欢写软文、甚至请柬、发言稿,我都愿意写。

  我一直想说,任何工作都有它的价值。纸媒的时代,一篇软文并不比一篇硬广能量小,在八年前,我曾经一篇软文卖出了一套千万级的房子,这个房子也是目前大连的第一豪宅,边上是华润的星海湾壹号。我推崇的是,在其位而尽其责。

  这里有个角色认知问题,你是手,还是脑?你是工具,还是主心骨?绝大多数人的平庸是没有热情投入工作的平庸、是人云亦云的平庸、是得过且过的平庸、是苟且过人的平庸;而另一部分人的平庸是欺人欺己的平庸、是乱耍心眼的平庸、是眼高手低的平庸;当然,傲慢也是平庸,对未来缺乏判断,也是平庸。

  所以,无论是新媒体也好,其他工作也好,因为你拒绝进步,因为你懒于思考,就会平庸。

  我经常打车,每次打车都会和出租车司机说一个道理:没有任何出租车司机会是贫穷的;沟通力强的司机会留下乘客的电话并知道他的职业,将不同行业的乘客信息组织起来,就能获利。

  所以,我每次在出租都会发名片,我会和师傅说以后有什么帮忙的随时提,能帮一定帮。所以,现在和北京绝大多数出租车师傅都认识,至少小区附近的都很熟。任何事物都有缝隙,找到缝隙,就能找到你的价值所在。新媒体从业人员的平庸,是思想的平庸。

  新媒体的美好时代才刚刚开始

  我也非常确定,新媒体运营对很多年轻人的未来职业生涯,具备关键价值。因为新媒体根本不是媒体价值,而是用户价值。所以,新媒体对于一个公司来讲,最大的价值不是传播,而是用户运营。

  所以,新媒体已经是公司战略层面的意义,而不是战术。拿微信来讲,它可以做品宣,可以做CRM(客户关系管理),也可以导流做销售,这甚至是很多APP都无法做到的。

  最后,奉劝那位作者,以后别再用那么偏激的观点,毫无深意的论据,刺激本来就脆弱的年轻人了。也奉劝一些喜欢用“公式般写法”制造观点冲突,进而显示自己很牛逼、很善意的”自媒体人,你的一句不负责任的话可能真的会葬送很多年轻人。

  因为,年轻人判断力不够,最容易幻想,也最容易下结论。这个时候,如果你有一些经验,不妨帮他们了解更多的可能,而不是给他们一个轻率的结论。因为年轻,更需要可能,而不是结论。

合作站点: 传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