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谈到的巴菲特“裸泳论”,狄更斯“时代论”,其实代表了两种思维方式,时代大潮起起落落下的危与机。本篇的引用从国外转到国内,司马迁的“熙熙攘攘利来利往”,则直接道出了商业的本质,一切皆为利。
这是个太过赤裸的表述,巴和狄的听起来多少会有点心潮澎湃,司马的却塞满了市侩气息,有蝇营狗苟之嫌。所以,当我把司马老爷这句引用如上时,直接暴露了我对自媒体创业大潮的腹黑和些许鄙夷。
他们的生存之道,让我不禁怀疑:这些人到底还是不是自媒体?
他们习惯了伪装,过着面具下的生活,不敢以真面目示人。这么说还不够通俗,就拿艺人来比喻吧。范冰冰火了,但范冰冰只有一个。其他经纪公司不可能跟风,再造一个范冰冰,一来不现实,能力机遇都不够,二来不赚钱,甚至可能会遭遇同行轻蔑、观众谩骂,“范冰冰第二”、“小范冰冰”都没问题,但也只能是前期借势出道,后期转型正名。面具这个东西,一旦被迫撕下,无异于灭顶之灾。
自媒体何尝不是?然而,在自媒体这个小生态里,盲目跟风者太多了。结果是,同质化严重,表现是,起个名字好难。这里面有一人注册十几个自媒体账号的投机分子,也不乏惯于抄袭、整理、奉行“拿来主义”的低劣行为。当然,尊重并保护原创,各个平台都在做。然而,收效甚微,大多还是“先污染后治理”。
还是“利”在作祟。电商大V龚文祥在微博上披露了一份微信公众号top200的榜单,根据公开的阅读数与点赞数排名,80%是主流媒体与段子鸡汤。科技类只有几个号上榜,电商类前500名都没有一个号上榜。主流媒体可以理解,为什么段子鸡汤也这么猖獗。
我的答案是,段子鸡汤的成功是建立在模仿主流媒体的基础之上的。他们深谙大众传播的精髓,即喜闻乐见。他们想与主流媒体平起平坐,也确实有一些做到了,但并不能证明这种方式就是合理并有效的。同质化,只能意味着99%的死亡可能。还是那句话,范冰冰只有一个。
具体的原因,我总结为两点:
1、自媒体平台的运营机制。精准匹配没什么问题,但由于运营思路偏媒体化,也只聚焦头部,关注80%的用户所关注的问题,尽可能避免被卸载的风险。这有点像微博,热搜榜永远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媒体关注“头部”无可厚非,自媒体还关注“头部”,忽视“长尾”,那是作死。不要以为有人唱衰门户,门户就真的衰落了。关注“头部”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逃离。
2、自媒体的惯性思维。也是“头部”思维。这跟平台的运营机制有关,也跟他们的媒介素养和专业深度有关。为了讨好用户,他们倾向于在关注度和传播度较高的内容或形式上投入精力。娱乐就像病毒,几乎所有自媒体人无一幸免。而戏谑和自嘲是两大吸粉利器,能快速地把少得可怜的知识包装成立场和态度。每个人似乎都是段子手。
其实,还有个第三点,就是用户有这方面的需求。不碰这个,绕开无脑喷。我还是认为,媒介是要担起一定的社会责任的。不过,在平台那里,他们看重的是不是节操,是这些人的内容制造能力。
所以,我的观点是:一个真正的自媒体,首先要想的应该是,找到自己的定位,觅得自己的粉丝。提倡小而美,慎做大而全。自媒体生态就是个池塘,池塘足够大,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份“利”,谁都想爬到食物链的顶端,但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的手段无异于自取灭亡。
当然,劣币驱逐良币的戏码,还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