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内容,不营销。近些年,品牌主和媒体对内容营销,可谓宠爱有加。
在这个信息爆炸化、碎片化的时代,消费者已经无力接受再多自己不敢兴趣、与自己无关的信息。同时,正在成为主力消费群体的年轻人群,媒介接触习惯呈现出了“去中心化”倾向,他们不再轻易相信权威。
媒体的硬广资源价值,已经受到了严峻的冲击。有营销人士指出,从2004年到2014年,CCTV-1黄金剧场的广告收视率在十年之间逐渐跌入谷底,其市场不断受到内容营销的挤压、地位越来越受到内容营销的威胁。硬广影响力逐渐变弱,内容开始引领企业品牌的价值导向。
广告主调研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根据Content Marketing Institute的研究,在全球范围内有60%的广告主计划在未来一年增加内容营销的投资,提升品牌知名度、获取用户和增强用户参与度是内容营销的主要目标。
内容营销的概念,虽然兴起就在这几年,但是已经成为了绝对的大势所趋,甚至有些“过犹不及”了。品牌在做内容营销时,存在着不少的盲目和躁动。
1、对热门大IP,需要一拥而上吗?
品牌在做内容营销时,需要搭载一定的内容载体。毫无疑问,借助的内容越热门,品牌曝光量级也就越大,能够脱颖而出的几率也就越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于热门大IP,本身并不愁品牌赞助,甚至可能还会产生众多品牌一拥而上的局面。在众声喧哗、竞争激烈的内容营销环境中,即便搭上了大IP的顺风车,品牌还有把握取得预期效果吗?
根据财经网统计,郭敬明导演的《小时代》系列电影中,通过植入亮相的品牌,竟然超过80多种,其中以服饰化妆品类居多,超过一半。除了大量的服饰化妆品类,其余亮相的品牌涵盖电子产品、网站、甚至连片中杨幂饰演的林萧用来发飙的玫瑰花都被植入了Roseonly品牌。试问,在如此密集的品牌植入中,观众对品牌的印象度到底是多少?
2、所有的内容营销都要做到病毒式传播吗?
数字化时代,病毒式传播正在成为所有品牌的梦想。病毒式传播意味着用户主动帮助品牌传播内容,尤其是在社会化媒体的推波助澜下,实现以小博大,以极低的成本获得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从ROI数据层面,病毒式传播似乎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但是,是否所有的内容营销都需要追求病毒化传播?从实际的品牌沟通与目标受众沟通层面,部分病毒式内容营销,与消费者建立长期的密切关系收效甚微。
“让我先喝完舒化奶,再跟你说。”当表情古怪的亚裔男演员说出这句台词后,电影院里大多数观众都笑喷了。这是《变形金刚3》中出现的一幕。伊利为这短短不到5秒的台词花费上千万元。按照事后引起的空前关注来看,这仍然是一笔非常划算的生意。不过,在病毒式传播之后,我们的疑问是,剧情与品牌的结合点到底在哪儿?能为品牌形象作正向结合吗?
3、对内容营销的投资,是短跑还是马拉松?
大多数品牌在做内容营销时,都希望实现一夜爆发,把内容的营销价值挖掘最大化。这个想法很美好,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品牌需要想清楚内容营销对于品牌到底有什么意义,是粗暴得捆绑内容去推广品牌,还是本着出品人的出发点共同把内容做大做强?正如《创业邦》指出的,“内容营销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短跑。它不会在一夜间成功的,而是根据时间的推移慢慢积聚能量,就像一个雪球从山上滚下来,越滚越大。”
加多宝与好声音的合作,是一个值得行业参考的案例。加多宝的理念是,始终把自己当作中国好声音的合伙人,而不是单纯的看中冠名权益。于是,这个冠名商不再是土豪气地扔一笔钱,然后在节目现场指手画脚,而是以合伙人的姿态全程投入节目。从头至尾,观众们看到的、听到的都是加多宝在为好声音制造音量。这种甘当绿叶角色,不遗余力地去推广好声音,反而让消费者记住了加多宝。
总而言之,现在内容营销正处于爆发状态,所有品牌都在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但是在过程中必须要注意的是,切莫过硬,过硬的内容营销很难引起用户的好感;切莫过激,激进的内容营销投资往往缺乏长效的深思熟虑;也切莫过急,急功近利反而容易与内容营销的初衷背道而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