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易logo

购物车0

您购物车暂商品,赶紧选购吧!
文章分类
浏览历史

纸媒逆势增长战略

  逆势者,全球纸媒受新媒体冲击,中国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报刊日进斗金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与其计算它哪一天消亡,不如讨论新形势下的积极对策。

  对策,脱口而出就是“数字化转型”,还抱怨转得不够快。只看到数字化一条路,我们会不会患上“视野狭窄症”?如司机,只看到他想去的前方,对左右两侧一无所视。这司机全神贯注,令人印象深刻,但乘客却吓得惊叫。我承认数字化也是对策,但强调开阔视野,实施多种增长战略。

  一、压缩成本而增长

  在传媒业暴利或预期的氛围中,报刊会更大方地花钱,不多考虑财务和节省。而随着利润的增长,多余的“脂肪”也在增长。第一个战略,甚至是其他战略的前提,就是瘦身,削减浪费开支,把投注到无效或低效领域的资源释放出来。

  传媒竞争是“三维竞争”:如何满足受众,如何胜过竞争对手,如何增强自身实力与特色?压缩成本也要考虑这三维,要在受众不看重或没注意的地方压缩,在竞争对手不易因你减少投资而抢夺你的地盘的地方压缩,前提明确后,就是寻找自身的突破口,重要线索是搜寻营销组合的4个P: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促销(Promotion)。价格是收入,其他都是成本。

  产品:扬弃厚报。“一报在手,什么都有”曾是竞争利器,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报纸再厚也比不过网络的海量信息,徒然加大成本。但笼统薄报也不对,范以锦先生等提出“适度厚报”,因时因地因报因人制宜。因时——节假日出薄报;因地——不发达地区,或报业竞争不激烈地区出薄报;因报——周报太薄不行,日报可出薄报;因人——有的人就喜欢浅阅读,文章不长,报纸薄反而喜欢。①较全面地分析了厚薄之间的利弊权衡。

  渠道:主打邮发。厚报变薄或许争议不大,主打邮发就不同。首先,自办发行对报纸,尤其是市场化报纸攻城掠地立下了汗马功劳,感情上就有依恋;其次,裁减自办发行队伍涉及人员安置去留的一大堆麻烦。但是,自办发行是奢侈品。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工成本越来越高,社保基数是刚性增加,最低工资也年年上涨。而自办发行的主营业务在萎缩,报刊的发行量或被动下跌,或强调有效发行而主动削减。一涨一缩,反差明显。对自办发行,要问杰克?韦尔奇再造通用电气公司中多次提出的一个尖锐问题:假如你尚未涉足这项业务,以今天所知,还会不会再进入?如果答案是否定的,不该说“让我们再研究研究”,而该说“现在我们怎么办?”

  明确了怎么办,就得一步步放弃。《宁波日报》是先裁减县市站的自发队伍,县市站投递线路长,订户分布广,成本特别高。报社于2013年7月把县市站的农村报纸全部移交给邮局,哪怕承担裁员的补偿款和艰巨善后工作。节约成本之外,主打邮发还能获得强有力的同盟军。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报刊发行局局长刘绍权介绍:邮发渠道是多元化经营的企业,要加强包括报刊亭等业务建设,报刊发行的速度、质量、服务只会越来越好。“邮发渠道所应该做的,就是延长纸媒的生命周期,要帮助纸媒逆势增长。”一片唱衰纸媒声中,有这样的铁杆同盟多难得!

  促销:多用新媒体。尤其是促销中的沟通,新媒体工具太多了:微博、微信、App、QQ、豆瓣、论坛、贴吧、博客、淘宝、网站……发送成本极低甚至免费。把即将见报的内容,选择一部分放上——注意一定是“部分”,以此“碎片”促销纸媒——你把所有内容免费上网,人家照样不买报刊。促销碎片无处不在,用户总会接触一些。这是时下热闹的O2O(Online To Offline)商业模式的前端,通过网络把销售机会带到线下(详后)。

  以上论产品、渠道和促销的瘦身,因为这是成本的大头。成本当然不限于此,还需要一个操作工具。美国管理咨询专家鲍勃?菲费尔把所有成本分为两类:策略性成本和非策略性成本。前者是直接涉及并提高利润的所有支出,如产品研发;后者是经营所必需,但不直接涉及利润的所有支出,如租金地产。“就策略性成本而言,我们的花费要高出我们的竞争对手,无论生意好与坏,这钱一定要花。要像剔肉那样无情地剔除非策略性成本,使之只剩下骨头。”③纸媒10多年黄金白银哗哗地流,很难想象其他行业怎么剔肉,曾见亲历者披露,苏宁公司总部的电梯是每3层一停!

  二、创造读者而增长

  无论顺势逆势,创造读者的开支必须高于竞争对手。但这往往跛脚,一门心思开发新读者。而营销学表明,开发新顾客的成本是维护老顾客的5倍,必须新老读者双管齐下。

  老读者忠诚计划。读者凭什么续订报刊?通常说法是对内容满意,说得太多审美疲劳,反而妨碍考虑内容之外的忠诚因素,那至少还有习惯、附加值和转换成本。

  ——巩固习惯。习惯,换个说法就是“上瘾”,瘾君子只抽那个牌子的香烟,读者只购买或订阅同一份报刊,那是长期积累的根深蒂固的使用习惯。要让它尽可能巩固。在内容上,要保持产品的一贯风格,“对产品性质或质量进行任何改动都必须进行仔细的监测,以防放走了忠实用户。”因而,纸媒乱搬新媒体到“纸”上是鲁莽的,像二维码,报纸一个版曾堆好几个,你这是逼老读者改变阅读习惯呀!谢天谢地,这搞法很快过时了。

  在发行上,要尽量鼓励读者的懒惰。去年报刊订阅,发行员几次给我打电话,我想,他让我移动支付更好。因为人有“现状惰性”,倾向于心不在焉保持现状。他发来短信,我顺手回复,比电话交谈或上门收费懒惰与省力,因而也更容易成交。

  ——提供附加值。营销学区分“核心产品”与“附加产品”,前者行使基本功能,后者提供附加利益。核心产品往往难分高下,提供附加产品,给顾客以额外收益,就能与竞争对手区别开来。一家报刊,版面内容是核心产品,之外的都是附加产品。

  《快乐老人报》针对退休老人“无组织无纪律无人管”,引导中老年群体拓展社交圈。组织“快乐老人养生学堂”、“快乐老人慢慢游”、快乐老人艺术团,快乐老人大舞台、理财俱乐部、交友俱乐部、快乐老人门球赛、全国诗词书法大赛……都是在附加值上竞争。提供附加值要求分析读者读报之外的“整体消费系统”,以对读者行为的了解为出发点,思考如何丰富读者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增加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读者割舍旧关系要付出的代价。代价越高,他越忠诚。要用各种优惠或礼品来捆住读者,通过奖励获得忠诚,想想航空公司的“飞行里程奖励计划”吧。把最深的感谢留给最长久的读者,而不是相反,把大优惠给新读者。新读者的价值是未知,你不清楚他带给你多少利润;老读者的价值是已知,且行且珍惜。如果你决定表示感谢,那就提前让读者知道,告诉他有个礼物在前面等着,并不会破坏美好的感觉,他还会为此而努力。而且,纸媒还能与利益相关方共同感谢,像“中国银行长城国际卡飞行里程奖励计划”,就是航空公司与银行分担感谢费用,也叠加提高顾客的转换成本。

  新读者开发计划。这要放入特殊背景,即新型城镇化。有2亿多农民工没有完全进入城市,到2020年要解决1亿农民进城。这是批最大的潜在读者,要争取他们,且提两点。

  ——大客户带进。新读者了解特定报刊,要付出搜寻成本。要有人当带路党,减少寻找的麻烦。老读者、报社员工乃至门卫保安,都能带路。但我特别强调大客户,一带一大批。湖北《特别关注》杂志月发行量高达420万份,措施之一就是“大客户订阅模式”。由百多家企业各自订阅数千乃至上万份——武汉一家企业2013年每期订阅8万份——免费赠送客户,而杂志则无偿回报形象专页。农民工落户城镇,那是各行各业的新市场和新顾客,其他行业也要争取,纸媒抓住机遇与商家联合,让后者当大客户,把其形象广告或促销卡广泛撒向农民工。而且,那么多人进城,寻找特定报刊的读者非常难,那就把问题反过来,让他们来找你,拿到报刊冠名的消费卡的人,就是你的潜在读者,再有针对性地做工作。

  ——X读者带动。这是研究文化产业发现的,畅销品的背后,一般“能找到最先炒热它的某个核心群体”,即“X消费者”,他们感受到作品的第一波震动并将其传递给其他群体。那么多农民工,哪怕专门办份报刊也不可能囊括所有人,要找到最先关心的X读者。

  初步提出一老一小。《金华日报》报道过义乌市高新社区小学有民工子女百多人,下午3点钟放学,民工5点钟下班,子女3点到5点的安全让父母揪心。社区开设“三点钟课堂”,供放学后的孩子做作业并在这里等家长,社区45名党员自愿做民工子弟的“钟点工”,分成交接组、辅导组和安全保障组,轮流为孩子服务……以后类似课堂还会更多,为其办个专刊吧,让孩子当记者——“自己写、写自己”,写学校、写父母、写写“三点钟课堂”,还发表孩子的作文、摄影和漫画……小青缀树,花信始传,你看它带不带动其他农民工读报?再说老,老人进城,乡村社会资本沉没而孤独,没能常回家看看,给父母订份报吧!当然,纸媒内容也要相应改革,《泰坦尼克号》电影的X消费者是十几岁的少女,她们眼泪汪汪擤着鼻头挤到各家影院前排看了又看,带动了男孩、女孩、父母、其他人……事后当然很清楚,影片中那对背时小情侣的故事是打动X消费者的绝妙点子。

  三、渐进创新而增长

  与激进创新相对,渐进创新是走小步、走稳步、不停步地创新。前面论保住老读者,就暗含报刊更适合渐进创新。再听菲利普?科特勒说:激进创新有,像谷歌或iPhone,但非常少。把神话般的激进创新作为“唯一”是危险的,对员工施加压力足以使他们丧失行动能力。员工还会错误地认为,那是要求他们经常想出一些花哨的点子,或提出激进创新方案就意味着找到提升之路。记得比尔?盖茨说过,自从有了“颠覆性创新”这个词,送到他手里的每份方案都声称是“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千百遍,再看创新如初见……

  继续听科特勒说:“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的发展也是创新,并且这类创新比激进创新更为必要,这是真正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他把创新从战术到战略划分了4个层次:产品、市场、过程和商业模式。

  产品创新。针对原有消费群体改良产品。如报刊的改版。不过今天说另一面,任何创新都有两个目标——避免失败与旨在取胜,要把避免失败提到更重要的地位。现在越来越明显,报刊办免费电子版是大失误。同样受新媒体冲击,日本报业比欧美轻得多,其重要对策是把报道分成三类。一流新闻是时政新闻,网上只能看大概,要看全——要么纸上看,要么交费成网络会员。二流新闻是社会新闻,三流新闻是娱乐新闻,一般可免费网上看。就这简单一招,保住了纸质版的读者。

  创新不要老想什么“颠覆”,赶不完的潮流上不完的当……把重要报道“残缺”上网,就这么简单,将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远比什么淘神费力的“付费墙”或“版权声明”易操作而管用。要想活到100岁,就要向已经活到100岁的寿星学习。我们该向那些保住纸媒销量的日本、印度等报业大国学习,别老盯那些失败者。好的报刊都是相似的好,不好的报刊各有各的不好!

  市场创新。针对新的消费群体,开发新卖点或满足新需求。中国城镇化背景下,纸媒市场将有大变动。一是新读者,即进城农民。但不能把针对老读者的报刊硬塞给他们,要有内容改革的新卖点,创办新专版甚至新报刊。二是新需求,新一轮城镇化,主体形态是城市群。群内城市有各种“流”的增多与加深,如人流(各城之间人员往来尤其是劳动力和居所的转移);物流(各城之间货物运输和商品交换);资金、技术流(各城之间的生产单元投资、技术转移、协作和服务);信息流(各城之间的通讯联系和新闻覆盖)。

  这些流的增多和加深,形成城市群赖以存在的“共生网络”,其中,信息流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这就是创办新报的机遇,即瞄准市场新需求创办“城市群报纸”。以信息流助推人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的增多与加深,以城市群报纸促进城市群的“共生网络”。而城市群还有国家、省市的不同等级,如四川省,规划重点打造省内4个城市群。2011年《华西都市报》创办《华西城市读本》,以四川南部城市群:泸州、宜宾、自贡、内江4城市为目标市场。运营8个月,广告刊量突破1000万元。

  过程创新。这是报刊在物流、销售或生产经营上的创新。只说前面提到O2O,即从线上到线下的销售。它有3个基本环节。首先,碎片沟通。把即将见报的内容碎片,放上多种新媒体,通过网络沟通销售信息。其次,移动支付。O2O成为商业模式,是因为移动支付已经成熟。碎片信息旁要附支付工具,如二维码、短信、支付宝、微信……24小时都能随时、随地、随身购买。最后,引客回纸。用户凭支付凭证,如作为“电子凭证”的被读二维码,方便取走纸质报刊。为此纸媒对其核心读者经常活动的区域,要有比报刊亭、售报机更广泛地铺货——便利店超市、银行车站、酒店餐饮茶座、政府办事大厅、小区会所、菜市医院学校……都是读者唾手可得的取报点。三环节联通,即让用户接触无处不在的内容碎片,激起购买欲望后又有即刻支付,以及取得报刊的方便,就会引导一批读者重回纸媒。

  商业模式创新。这是变革报刊的价值创造方式。我提出亟待开发“多客户赢利模式”,变“两次售卖”为“三次售卖”。多客户对纸媒并不陌生,早期报纸只有一个客户:读者;然后发掘出第二个客户:广告商;形成双客户盈利模式,所谓“两次售卖”。新媒体崛起,切走了读者和广告商的蛋糕,这是一去不复返的。目前几乎所有的拯救纸媒办法,从内容改革到网上付费墙,都是主要考虑留住读者。这当然有价值,但不够。纸媒似乎把自己起家的老本领忘了,其卖给机构客户(广告商)的收入远大于卖给读者。大买主在那边!要赶快开发新的机构客户,把新媒体开发为读者和广告商之外的第3个客户——三次售卖。少卖了读者和广告商,但多卖些给新媒体,堤内损失堤外补,那时候,纸媒才会真正走出困境。我已详细讨论了这条路的阻力和操作,此处不赘。

  以上四层,从战术到战略,一层比一层复杂,也一层比一层重要。但每层都是渐进创新。再听菲利普?科特勒说,渐进创新最终会带来大变化。像汽车,工程师的目标不是设计标新立异的汽车,几乎所有创新都是渐进的,针对特定部件或性能,如更可靠的刹车、更低的油耗、更快的加速器……就这些小改动,使今天的汽车比起50年前,差别非常大。“因此,当今解决的办法不是去思考激进创新,而是把创新看作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最后就有希望成就重要创新。”

合作站点: 传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