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号有很多种分类模式
比如如果按照纵向分类
它可以有企业类,团体类,个人类
按照横向分类模式
它可能有广告类,时尚类,体育类,
兴趣爱好类等
然而我们今天来讨论的
既不是横向分类
也不是纵向分类
而是粉丝的心理感知分类
我称之为“基因”
美国管理大师Noel Tichy
曾经提出过“企业基因”的说辞
把企业比喻为一种活的非自然生物体,
与生物一样有自己的遗传基因。
正是这个基因,
决定了企业的基本稳定形态和发展
乃至变异的种种特征。
根据企业DNA的不同特征,
加里·尼尔逊等人把企业DNA分成了7类:
韧力调节型企业、随机应变型企业、军队型企业、消极进取型企业、时停时进型企业、过度膨胀型企业、过度管理型企业。
前3类企业被认为是健康的企业DNA,
后四种被视为不健康的企业DNA。
那么何为公众号基因?
与上面原理类似
简单点说就是公众号的定位
我们分为以下几种
自嗨、吐槽、娱乐、总结、观点
(为了照顾处女座的心情,我确实是按照由易到难顺序排列的)
由于个人行业原因
我接触的都是广告人的公众号
好吧,就以广告人公众号为例
其他领域请自行参考
——自嗨类——
自嗨类公众号
其实就是换了一种方式的“日记”
写成什么样
完全取决于作者的生活轨迹
一般都喜欢叫“XX说”“XX谈xx”
“XX的广告生涯”等
着重点在于关心自己的生活
至于粉丝喜不喜欢
“喜欢就看,不喜欢就滚”
此类公众号
就像是一个人的自我表演秀
如果能表演成罗振宇那样
那本女神算你有本事
如果不能
就只能默默练就厚脸皮大法了
然而
自嗨类公众号
对于自己来说还是很开心的
所以叫自嗨嘛
可以想什么时候写就什么时候写
想怎么写就怎么写
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想写成什么样就写成什么样
完全靠个人的自觉力
至于粉丝
那就看你面子有多大喽
——吐槽类——
吐槽
其实也是个技术活
此类也是由个人生活演变而来
然而不同的是
吐槽类吐得是整个群体的槽
自嗨类吐得是自己的槽
比如广告圈的此类公众号
主要以表现广告人的苦与乐为主
譬如“广告狗的夜生活”
“广告狗的被虐史”
等等此类
由于此类公众号的基因
实际上是定位于一个群体
在粉丝看来就没有那么“自私”
可以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以及向别人证明自己的有力武器
因此会有一大波“身在苦中”的同类
默默关注
并且因为不怎么费脑
所以打开率还是蛮高
不管是睡前点一下,还是如厕点一下
都是不错的选择呢
比如“newbeeren”
——娱乐类——
既然排在第三
肯定比吐槽更难一点
其实吐槽也算娱乐的一点啊
难在哪里呢?
吐槽是在取悦自己的时候取悦别人
娱乐是在取悦别人的同时取悦自己
取悦自己的时候
你还是开心的
写的开心,玩的开心,看得开心
取悦别人的时候
有可能就要死磕自己了
会想如何让别人开心
当你冥思苦想什么事能让别人开心的时候
自己就不那么开心了
就像当你把最爱的歌曲做成闹铃
你就不喜欢它了一样
谁又会喜欢一个“任务”呢?
娱乐类公众号
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深夜发媸”了
幸好“深夜发媸”是一个团队在做
如果是徐老师一个人
那要累瘫了
主要是心累
不过开心的是
你取悦粉丝,粉丝会蹭蹭蹭的往上涨哦
因为娱乐无上限嘛
——总结类——
这类公众号
有种下笨功夫的可爱味道
“下笨功夫”是因为
你需要四处搜刮大量的信息
去组成一篇文
“可爱”是因为
互联网碎片化阅读时代
大家都很懒
懒得去自己搜各种案例
所以你帮忙做了
就很可爱啊!
这类公众号的关注会很稳定
因为无害嘛
关注下就能省下自己去找热点的力气了
然而这类公众号的粉丝会有一个瓶颈期
就是到达一定量之后就很难往上升
主要因为
没什么惊喜
它们就是“信息的搬运工”
只有本行业的人才会关注
而本行业的人
是有限的
而当你的粉丝到了瓶颈期
自己也会写的没有动力了吧
——观点类——
这是最难的一类
因为无时无刻都在烧脑
比如“李叫兽”
需要大量的案例作为支撑
而仅仅是案例还不够
还需要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把案例吃透
并且把这些案例的内核联系找出来
如果没有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很难做好
稍微轻松一点的方式
就是请大家一起来烧脑了
比如组建一个“烧脑小组”
此类公众号关注的人多为两种
一种是真正需要解决问题的人
一种是为了装逼
你想问
难道这一种就没有粉丝瓶颈期?
几乎没有
因为商业的内核是相通的
但凡涉及到内核的东西
都是可以跨界参考的
比如我国祖代著名的孙子
的著名的《孙子兵法》
作战可以用,政界可以用,商界也可以用
牛逼的大佬可以看
街口喝茶的大爷也可以看嘛
……
毕竟可以装逼的事
谁会忍心拒绝呢?
(最后一句好有道理,我竟无言以对)
一个公众号的基因
不仅关系着粉丝群的数量和质量
更加影响着公众号运营者的热度
另外
公众号火了之后
能不能转化成有效的商业价值
这也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