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投放平台传播易认为同时具备所有的“认知阻碍因素”产品无疑就是网络营“最难推”的产品。“认知阻碍因素”会让很多明明很有用的产品在前期推广缓慢。作为营销人往往很难改变这些产品属性,但我们实际上可以针对每个“认知阻碍因素对症下药,让难推产品不再难推。

1、接受门槛高——负体验产品
很多产品,虽然本质上可以给用户带来便利,但初次接受门槛高,甚至在一开始会给用户带来“负体验”。
比如打字机就是这样——打字机最大的优势是打字快,但是一开始尝试接受和学习时,打字还不如手写快,从而阻碍了许多人的初次尝试。
也就是说:它一开始的体验是负的。
这种阻碍因素如何解决呢?
一个关键的做法是——转移用户动机,需要让这个产品解决一个用户之前无法解决的任务,而不是解决一个“更便利”的需求。
之所以这样有效,是因为:用户持续使用的真正动机,和第一次尝试的动机,一般不是一个动机。
再比如用户真正持续使用电动牙刷的原因是刷牙便捷方便,省的自己动,但一开始学习使用电动牙刷,反而还不如过去直接用传统牙刷方便,导致很多人不用。
因此电动牙刷的推广诉求,并不是刷牙便捷省力,而是可以刷到传统牙刷刷不到的位置,真正保护牙齿健康。
所以,对于初次接受门槛高的产品,最好能够转移动机——给用户提供一个过去产品无法完成的任务。
2、缺乏先验性价值
有些产品,用户在使用之前,无法判断质量或者感觉没什么提升,从而导致先验性价值过低,形成了推广阻碍因素。
(1)使用前无法判断质量
如果是“使用前无法判断质量”,营销上的解决办法一般是利用从众心理——人们会观察其他人的行为,以判断自己是否应该做。
比如看电影前不知道电影好不好,看看豆瓣上大家的点评就可以了。
这方面,很多公司的重要做法是:塑造用户故事,让众多消费者可以看到购买后的结果。
比如美容、培训等行业,都集中火力讲几个用户购买服务(或者参加培训)后人生的改观,这种故事对缺乏先验性价值的产品来说,远远比产品属性要重要。
(相反,手机等产品很容易通过参数来判断价值,很容易产生先验性价值,因此用户故事反而不如核心产品信息重要)
(2)使用前,感觉提升太小
如果是“使用前,感觉提升太小”,那么常见的方法是利用人的“损失厌恶心理”——人对小的利益不关注,但是对即使很少的损失常常会关注。

3、缺乏后验性价值
有些产品是仅仅缺乏先验性价值,用之前感觉不到价值或者无法判断质量,而很多产品,连后验性价值也缺乏——用户用完了,都感觉不到质量和价值。
吃了一个巧克力,好不好吃我们知道,可是吃了高价的保健食品,我们却不知道好不好?
对这种因为缺乏后验性价值而导致的阻碍因素,到底怎么破?
一般来说,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提高价值的可感知性
对于这类产品,可以想办法让人体验到“使用后的区别”,即使这个区别可能并不是你的核心价值。
比如让口腔清洁的牙膏,本身“缺乏后验性价值”,用了之后口腔变健康很难一下子感觉到。所以牙膏加入了清新剂,让我们每次刷牙后感觉很清新,从而感觉口腔一下子变健康了。
即使这种清新感觉和口腔健康其实没关系,但会让我们感觉自己刷牙后“变健康了”。
同样,保险产品也可以使用类似的办法。
保险的本质是“为未来的投资”,而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对未来的感觉更加逼真而且积极时,会提高对未来的投资。
一个研究发现,让消费者看到年老后有钱度假的幸福生活,他们会更想把钱存入养老基金,而让他们看到年老后的孤苦伶仃,他们更加倾向于把钱直接花掉——反正未来会悲剧,不如享乐今朝。
(ps.这也是为什么越是国家战乱或经济危机,人们越是喜欢沉溺歌舞享乐,因为预感到了一个悲观的未来)
同样,为了销售保险这类未来产品,就需要提高消费者对未来积极美好生活的感知——如果能让一个25岁的年轻人逼真地感觉到70岁时仍然美好的生活,他就会更加倾向为未来投资买保险。
(2)提高产品使用的心理价值
如果产品的直接使用感知价值很低(比如买了保险感觉不到利益),可以通过提高保险的其他心理价值来推广——比如塑造形象的价值。
“购买儿童保险,享受安全生活”——看起来没什么力量。
但如果激活购买者的形象意识,就好多了:
“每天一杯咖啡的钱,给孩子买个守护。” (让人感觉给孩子买保险是“负责任的好爸爸”的象征)。
4、产品带来负面形象
有些产品有价值但推广门槛阻碍大,是因为产品本身的使用会带来负面形象,比如用高性价比的手机,会带来“没钱”的负面形象
这时候关键的方法就是——帮消费者寻找购买产品的合理理由。通过营销来给你的消费者寻找合理化的理由,以减少这种阻碍。
5、产品复杂难以理解
如果一个产品很复杂,就会对用户的初次接受形成巨大阻碍——用户不可能去购买自己不能直接理解的产品。
对于属性复杂、感觉陌生的新产品,怎么加速用户的理解呢?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利用用户的已知概念。
比如汽车刚被发明的时候,为了方便人理解,直接就叫:无马的马车(Horseless-Carriage),因为马车是用户心智中的已知概念。
对用户来说,你的新产品新科技是无意义的,除非你能跟他们已经存在的需求和认知进行联系。
念。
6、缺乏关注的产品
手机、服装、美食等产品,我们日常就会关注,这使得这些产品容易引发讨论和推荐,所以可以借助消费者的力量进行推广,大大加快推广速度。
但就是有些产品,本身在我们的关注和讨论范围之外,怎么办呢?
比如电池、燃气灶、纯净水等。
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把这些产品和用户本身需要关注的内容进行绑定。
比如抽油烟机本身是一个缺乏关注的品类,但是方太去年通过一系列广告,把抽油烟机同用户关注范围内的话题进行了绑定,从而引发大量讨论和关注。
在广告中讨论美容、孝敬爸妈等话题,然后说买好化妆品不如好油烟机,给爸妈买止咳药不如买油烟机等——化妆品是一个更容易被关注的品类,同这个品类绑定,也就提高了油烟机的关注。
7、不符合过去认知的产品
很多产品的出现,打破了我们的既有习惯,这会让产品难以推广。
传播易认为,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转化用户对该产品的归类。
比如20多元一瓶的果昔产品,显然被人感觉是太贵了,因为一般的果汁才5元。但是如果把这个果昔定位成“轻度代餐”,放到便利店的沙拉、三明治等代餐食品区,用户就会不会感觉这么贵了——因为一顿饭的预算是30元,相比之下20元的果昔并不显得太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