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免费已然成风的时代,微信公众号的“付费阅读”前景将会如何?微信公众号作为微信营销的一个重要板块又将对微信营销产生怎样的影响?广告投放平台传播易表示,对于大部分公众号而言,微信公众号付费阅读或许只有支持原创的象征性意义,而会把很多的看客拒之门外,对阅读量有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先来认识几种目前内容收费的几个案例:电子书可以看做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付费内容案例。在亚马逊、豆瓣、当当等阅读平台,为了让潜在的购买者更多了解内容并实现最终的购买行为,一般都会允许用户预览书本的前面部分章节。对于阅读平台而言,预览部分内容其实是一种推销策略,实际上是对线下实体书店中购买前翻阅行为的模拟。部分内容预览的方式能够让用户对全书有一定的了解,之后用户实际上付费购买的是他尚未看到的部分,这就完成了内容付费的过程。

第二类是新媒体领域内容收费模式。最著名的案例当属《纽约时报》的“付费墙”。截至2016年7月30日,“付费墙”的用户超过了100万,让许多媒体人原创者非常振奋。但目前类似的成功案例屈指可数,除了《纽约时报》外,《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等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毕竟,百万用户的“付费墙”,其意义上的成功源于《纽约时报》强大的品牌效应,背后是百年品牌深入人心的口碑和强大的优质内容生产能力。数字订阅用户超过50万的《金融时报》,它的胜出则建基于金融行业强大的资讯需求。
然而,当我们把付费阅读模式移植到微信平台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其中存在一些问题。书籍的特点是:短中长篇,一般都一万字至十几万、几十万字;拥有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叙述系统。而微信公众号内文章的特点与此截然相反:大部分都在一千字以内;主题呈现碎片化特征;内容是开放性的,体现文化快餐的特性。
微信公众号上绝大多数内容,看与不看就在一念之间,错过了用户也感觉不到有什么损失。随着新鲜感的降低,用户打开公众号的频率就会大幅下降,能让用户感觉非看不可的公众号基本不存在,这里面并不存在刚需。
所以单纯从内容上来说,传播易认为,大部分微信公众号推送的内容并不适用于付费模式。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存在小部分内容用户可能会有付费意愿,比如:
专业性内容:具有很高知识密度,对于行业从业者具有较高实用价值。
系统性内容:具有一定篇幅,了解部分和系统了解的价值天差地别。
连载类:依靠已有内容凝聚起一批忠实读者,品牌效应为其后内容质量背书,用户急于了解后面内容情节。

但这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实践中还会面临挑战。例如,对于专业性内容,专业用户可能更加习惯通过专业应用来获取;系统性内容的生产需要较长的周期,难以保证用户长期关注;连载内容目前以网络小说为盛,但起点、盛大有着明显的先发优势。
然而更大的问题还不是来自内容层面,而是公众号本身的商业模式,与广告的营销模式相冲突。
对于经营者来说,通过内容收费赢利与通过内容吸引来的注意力变现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商业策略,现代媒体的商业模式早已从前者转移到后者,我们收看电视节目并不付费,我们看的报纸售价甚至低于纸张和印刷成本。但其实这两种看似“免费”的途径已然通过其他方式收回了成本,甚至为盈利。
可以看到,通过注意力来变现的商业逻辑并不期望依靠销售内容本身来盈利:媒体平台、商家、用户三者组成的商业链条中,商家向媒体付费,媒体对用户免费,商家通过在媒体平台投放广告来影响用户的购买行为,从而收回成本并盈利。所以,对于绝大多数媒体平台来说,扩大收益的方式主要是通过让更多人关注自己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内容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向内容收费则会大大增加用户的关注成本,反而不利于“售卖广告”这个目的的实现。
传播易表示,微信能否打破付费阅读魔咒、再创奇迹,遏制消失的流量,这就尚需观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