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外界的争议声有多响,范冰冰身体里一定装了无数台永动机。每次出场必自带热点,而且每轮话题可以完全不一样,将“内容为王”发挥到极致,而且极鲜。记得当年宣传《二次曝光》的时候,曾经创造过一天拍摄10多本杂志封面的新纪录。而每次做媒体专访的时候,都会主动说“素材够了么?”。
如今“范式宣传攻略”已经进化为“永不消失的电波”,每逢她出场的时候,所有媒体,大众的雷达系统一下子自动升级到最新版本,随时恭候范爷的最新轰炸。
而这次范冰冰宣传《杨贵妃》抓住了“短平快”+叠加借势效应。仔细看看《杨贵妃》的宣传档期,前面是刚刚结束的戛纳影展+宣布“我们”,而《杨贵妃》后马上就是真人秀《挑战者联盟》的播出。整个话题链是无缝连接的,所有话题信息可以自由地进行排列组合。
而这次《杨贵妃》宣传上演了"冰火两重天"的戏码。"马震效应"不可忽略,重头戏旁边的配菜也是相当紧凑,让风和君想到了久违的哲学理论“矛盾里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单纯从技术层面看,范爷的话题热点已经是用“天”,甚至是“小时”来定量了。
在结束戛纳红毯大战+“我们”宣传期之后,上海电影节开始了《杨贵妃》正式宣传,而当时所有舆论热点聚焦在“范冰冰张馨予再战红毯”上,对于范冰冰而言,张馨予的每一次“蹭热点”或者“无病呻吟地博关注”都是很好的“对手戏”。
相当于范冰冰是一号热点,而张馨予每次会去借势去“蹭”,这种“营销对比感”是很好的加分动作。因为娱乐法则就是“斗法”,这是观众和传媒理想的憧憬场面。这也符合一种奇妙的情感条线:美女一般看美女都是不顺眼的。
而当天热门话题也被“范冰冰怀抱琵琶”刷屏,海报营销战开始发力。
随后,范冰冰的一个#周四见#又是玩起了悬念营销,自然这个时候很多人都会猜测是不是宣布和李晨的婚讯。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又是给电影造势。
果然,#周四见#又是海报揭晓+预告片物料。而且海报是“琵琶海报”正式版,也算是上海电影节之后的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时间间隔半个月也差不多,而7月初到影片上映正好一个月不到了,宣传攻略也是最后冲刺阶段。
而范式传播的最高境界就是“火花四射的矛盾鼓风机”,热点+争议是最“天生一对”。“琵琶海报”一出,立马遭到网友围攻,配图的诗句出自白居易《琵琶行》,此诗描写的是嫁做商人妇的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她的悲惨故事。大家纷纷吐槽“杨玉环都要被气活了喂!《琵琶行》写的是谁高中生都知道好吗?而且杨玉环死的时候《琵琶行》作者都还没出生呢!简直够了!”
不过范爷和片方并未就此做出回应,接下来就是轰轰烈烈的"海报大战",如同范爷的红毯一样璀璨夺目。而白居易的《长恨歌》继续充当起海报文案。
此刻的范冰冰全然已经进入了"范小龙"的铁血模式。
"马震 "话题一出,立马是三个大热点爆发:
①一组马震动态图是看得人热血沸腾,虽然有可能是片方的蓄意烟雾弹,毕竟首映前此类花絮炸弹只有可能是片方所为了。
②范冰冰+李晨的CP效应必须在关键时候燃烧小宇宙,李晨的“牛震”一发,“马震”立刻引爆二次传播,各类“震”的新鲜词组形成了热门“震”体。
③范冰冰演技大比拼,演技继续被吐槽,其实是自黑的标配动作。范爷每次有新作问世,这个问题一直是单曲循环播放模式,也是提升争议。
而且“马震”话题蹭的舆论热点也是很多的,就当时的热门事件来看,各类热点其实“杨贵妃”都有机会去蹭。尤其是“激情戏”已经成为近几年范冰冰新片宣传的"指定动作",而马震的动态图已经将激情解读得淋漓尽致。
斯巴达猛男VS荔枝酥胸海报
花木兰研究所要贾玲道歉VS杨玉环研究所要范冰冰道歉
武则天热播效应VS杨玉环热映效应
汤唯解封+《色戒》话题VS范冰冰旧作《苹果》回顾
这次"荔枝海报"走的是病毒路线,并没有通过官方渠道发布,最开始是从朋友圈传出来的,然后传播面做好了,再结合"马震"做深度,搭载各类激情戏话题或者性感荷尔蒙话题做融合,影片的"情色营销"算是引爆了,尽管这原本应该是一部历史正剧。
上午"马震"话题爆发,下午的新片宣传活动上,范冰冰就正式回应"内心肮脏的人,眼睛里看见的也是肮脏"。顿时热搜话题+热门新闻又是席卷而来。这个衔接动作是精准的:
①回应也要有时效性,最好是当天引爆争议,当天就现场回应,这就是完美“引爆模式”,互联网时代就是拼速度。
②回应话术是考究的,是经过策划并推导的,回应起来是各种铿锵有力,而且这句回应是一句完整的话,有“公关文案”的太多痕迹,尤其范冰冰说出来,又是一句“金句名言”,是可被大范围传播的。
其实单纯从传播技术层面来说,范冰冰和片方已经做得很好了,这个时候,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个人:张馨予。这个喜欢跟着范爷蹭热点的"2015年度最上进女明星"是不会放过任何"借势"热点的。就在“马震”宣传期内,张馨予也是瞬间冲击过热搜榜首位。
原来,这位张小姐一边走知性路线,一边又在蹭“金姐”的话题热度(其实金姐之前在节目中明显表示过唾弃之情,也是醉了)。
当“马震”效应继续扩大,大家翘首以盼上映后一睹为快的时候,“马震”果真被删了,好一出“引爆悬念”的大戏。
范爷最大的特点就是“广撒网”式作战,电影主战场不闲着,其他话题一样齐全。就像满汉全席,主菜上过了,还有各种配菜搭配,有层次感,显得大而全,就是我们常常操作的“主话题+辅料炒作”。
比如最近热门的Vogue10周年封面照,范冰冰又是炮制了各类热点:
①范爷继“我们”事件后,再次将假发品牌REBECCA代言到底,真是代言人的最佳劳模典范。(主打劳模牌)
②这么多一线明星聚集一堂,用民间的流行语就是“有女人的地方就是有江湖”,所以女明星的各种关系梳理又在民间流传。因为就花絮照来看,范爷和汤唯就换过了几次位置。好了,李冰冰范冰冰一直要用来对比的,章子怡和范爷也是要拿来比的,只要有点的都会被议论。这也是范爷的“自带热点”效应太过于强烈,所以大家都会像做文科考试最后的“问答题”环节,所有逻辑思路都要列得清清楚楚。
女明星的神秘关系还在继续发酵,章子怡的《太平轮2》也上映了,两位一姐都有作品上市,自然也要拿来比较。
真的是每天一个新话题的节奏,女星PK还在热炒,电视剧版《东宫》新闻又开始出来“添油加醋”了。
激情戏+女人何苦为难女人的气场新闻先发制人后,软性幽默新闻还得有,李晨的“P图”又来了,这里是“自黑”+“秀恩爱”的连环动作。
同时,范冰冰应该是第一个以“明星个人身份”做的朋友圈广告推广。
当然,常规的营销,比如海报战术一直还在铺。
不要忘记了,整整一个月,除了宣传作品,范爷还没有忘记公益传播,就像一个企业品牌一样,产品传播要做,品牌爆点要做,公益还是要做的。尤其是社交媒体话题点的选择面,真的是面面俱到。
我们终究也不会忘记很多年前,范冰冰在电视剧中也诠释过“杨贵妃”。随着电影的上映,估计接下来还要做“匆匆那年”版本的杨贵妃对比营销稿件。毕竟一个女演员十多年里两次饰演同一个角色,话题点也是有的。尤其是对于范冰冰,当年还是小花旦,如今已经贵为一线营销女王,各种挖掘点也是可以好好突破的。
当然,范爷团队的媒体关系一直很强,任何时候都不会放过传统媒体的深度报道,《南都人物周刊》的标题《范冰冰:适者生存》也是一句道破天机,互联网时代的传播不这么拼怎么可能存活下去,尤其是当受众都是90后,95后,竞品都是小仙女小鲜肉的时候。只能1080度地启动全传播模式,而且不分昼夜,每天一个新爆点。
最后我们看看“杨贵妃”营销战KPI成绩,还是挺华丽丽的。
好了,风和君仅仅从营销角度再次膜拜一下范爷,“烂片营销”话题能做得如此精致也算是奇迹了。范冰冰的所有营销战术每次都是好多新亮点,重点就是“24小时真人秀”一般,能用的全部用上,不怕苦,真的是用生命在拼。
杨玉环营销结束后,我们还要期待一下《挑战者联盟》的营销大战,范爷必然又是以公关VP的身份保驾护航的。